一首樂譜是怎麼誕生的?從選歌到完成編寫的過程記錄

每一首樂譜的完成,其實都經歷了一段比你想像中還長的旅程。
這篇文章,我想跟你分享我平常是怎麼挑選歌曲、如何動手編寫,以及我在過程中很在意的一些細節與小堅持。
也許你會對「一首譜是怎麼來的」,有更多了解與想像。

🎵 一、我通常怎麼選歌來編寫?

老實說,我不太會為了流量刻意挑熱門歌。
大部分時候,我會選擇「我真的很喜歡的歌曲」,或是「學生或朋友常問怎麼彈的歌曲」。

不過,我還是會分配比例來平衡:

  • 80% 是我真心熱愛、反覆聽了很多遍的歌
  • 20% 是當下熱門、大家會搜尋的歌曲(像是《APT》、《魷魚遊戲》的 OST)

在挑歌時,我會注意幾個點:

  • 是否能透過譜,讓人「享受演奏」的過程,而不只是彈奏我通常怎麼選歌來編寫?
  • 歌曲旋律是否完整、有記憶點
  • 是否適合鋼琴或伴奏改編

📝 二、從選歌到完成的流程

我自己的編譜流程,大致如下:

  1. 先聽歌聽到熟透,確定自己真的喜歡,才選定要編
  2. 開始編旋律線,搭配和聲、建立段落框架
  3. 根據每段的層次感設計伴奏(像是主歌較簡單、副歌會豐富很多)
  4. 不斷反覆聆聽與微調細節

我不太可能一氣呵成地寫完,尤其第 3 點——伴奏層次編排,是最花時間與心力的地方。有時候會花上好幾天,分段完成,讓自己在過程中保持判斷力。

🎹 三、伴奏譜 vs 鋼琴版,有什麼不一樣?

我通常會先完成伴奏版,再來編鋼琴版。

因為我喜歡豐富的和聲編排,伴奏版讓我可以盡情發揮;而鋼琴版,右手幾乎固定是旋律,左手才能編和聲,相對有更多限制。

⏱ 時間差異也很大:

  • 伴奏版:需要 3~7 天(根據難度與段落)
  • 鋼琴版:如果順利的話,1 天內可以完成

🎵 功能差異:

  • 伴奏版:需要兩人演奏(主旋律+鋼琴伴奏),聲部豐富,程度較高
  • 鋼琴版:一人就能彈,設計相對簡單,適合初學者練習

我會依照歌曲的氛圍來決定編哪一種,有時候兩種都會編,但寫法真的差很多!

🎼 四、為什麼我使用五線譜,而不是簡譜或和弦譜?

雖然我也會看簡譜與和弦譜,但對我來說,五線譜還是最能完整表達我想傳達的音樂內容。

原因有幾個:

  1. 使用者考量:目前多數學鋼琴的人,還是習慣看五線譜
  2. 工具選擇:目前市面上沒有好用的簡譜軟體可以支援我需要的編排
  3. 表現力差異:五線譜能夠清楚表達情緒、細節與動態層次,更貼近我心中想像的演奏方式

和弦譜比較偏吉他用,簡譜雖然快速,但對複雜編曲來說表現有限。
所以對我來說,五線譜是最穩定、最能「還原歌曲靈魂」的選擇。

🧠 五、編寫樂譜需要哪些能力?

我認為,以下這些能力是必備的:

  1. 好的耳朵:要能準確聽出音高與和聲(這真的很靠長期訓練)
  2. 對樂器熟悉:知道怎麼編「彈得出來」的聲部設計
  3. 編曲概念:理解段落設計、氛圍鋪陳
  4. 耐心與腦力:長時間編譜需要不斷思考、推翻、再試

我常常在填每一個音符時,都會問自己:

「這樣設計合理嗎?」
「彈起來順手嗎?」
「這段會不會太空或太雜?」

所以每一份完成的譜,對我來說,都是心血。

🎁 最後:這是我的筆記,也是我送給你們的旋律禮物

我希望透過這些樂譜,讓你也能彈奏自己喜歡的歌。
每一次的編寫,對我來說,都是一次創作、一次重新走進那首歌的旅程。

如果你喜歡這些樂譜,也歡迎到我的下載專區逛逛。
有些你可能早就會唱,但現在,也可以用雙手彈奏出來 🎶
👉 點我前往:🎼 樂譜下載專區

延伸閱讀:為什麼我開始編寫流行樂譜?這是一段我沒預期會走上的旅程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