終於要聊到台灣音樂劇了!
我不是什麼厲害的音樂劇演員,也不是幕後的創作者,但作為一個深深熱愛舞台、熱愛音樂劇的觀眾,這十年來我真的感受到——進劇場看音樂劇的人越來越多了!
而且你有發現嗎?音樂劇的票真的越來越難搶,有時還比演唱會快賣完!
所以我很想寫一篇關於台灣音樂劇的文章
這篇文章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、閱讀資料、聽人分享後統整出來的內容。
如果其中有哪裡說得不夠準確,也非常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、指正,一起讓台灣音樂劇被更多人看見 ❤️
台灣音樂劇的起源與發展
📌 1980年代以前 — 戲劇與歌唱並存的傳統舞台
台灣早期的表演藝術多以歌仔戲、歌舞劇團、地方秀場為主,例如明華園、野台戲等形式。雖然也具備「唱+演」的元素,但當時並未形成現代意義下的「音樂劇」 Musical Theatre 結構,也缺乏明確的戲劇文本與現場配樂整合。
📌 真正起步:1980~1990年代 — 引進國際經驗、開始嘗試創作
隨著歐美百老匯與日本四季劇團的音樂劇在台演出,如《悲慘世界》《貓》這類世界級作品登上台灣舞台,不少劇場創作者受到啟發,開始嘗試結合音樂與戲劇進行本土創作。
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關鍵實驗性創作,如《棋王》(1987)與果陀劇場的《燈光九秒請準備》(1989),而《如果在1949》也常被視為現代台灣音樂劇的起點之一。
📌 發展成熟:2000年代至今 — 本土原創蓬勃,題材風格百花齊放
自2000年後,越來越多劇團投入音樂劇創作,題材不再只限於愛情或改編,而是跨足歷史、社會、校園、家庭、性別、原住民文化等面向。
加上兩廳院、文策院等官方單位的補助支持,以及民間觀眾對音樂劇接受度的提升,台灣音樂劇終於走出自己的風格,也開始被國際市場注意到。
台灣音樂劇是「劇團式創作」為主體的產業
台灣並沒有特別的關鍵作曲家,與歐美(如蓋西文、韋伯等)由作曲家主導不同,台灣音樂劇主要是以「劇團」為創作核心,由團隊合作完成劇本、音樂、舞台設計、演員訓練等所有製作環節。
這種「集體創作制」雖然缺乏明星型作曲家,但卻讓台灣音樂劇更有機、多元,也形成了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風貌。
以下為目前台灣在音樂劇創作、製作與推廣上具有代表性的劇團:
| 劇團名稱 | 特點 | 代表作品 |
|---|---|---|
| 🎭 果陀劇場 | 台灣音樂劇創作先驅,推動台灣商業音樂劇發展。 | 《吻我吧娜娜》、《淡水小鎮》、《我在詐騙公司上班》等 |
| 🎼 躍演劇團 | 由曾慧城主導,專注原創音樂劇創作,風格深刻且多元。 | 《流麻溝十五號》、《DAYLIGHT》、《勸世三姊妹》等 |
| 🪄 故事工廠 | 關注當代議題,戲劇節奏快。 | 《你好,我是接體員》、《火神的眼淚》等 |
| ✒️ 刺點創作工坊 | 強調編劇與作曲的新世代平台,專注於音樂劇文本與人才孵化。 | 《家.書》、《苦魯人生》、《誰偷走了我的字?》等 |
| 🎵 音樂時代劇場 | 強調台灣故事與親子共賞,作品多具歷史或文化脈絡。 | 《四月望雨》、《隔壁親家》、《渭水春風》等 |
| 🎤 C Musical | 新興製作團隊,致力於打造流行與戲劇結合的音樂劇。 | 《不讀書俱樂部》、《最美的一天》、《控肉遇見你》等 |
| 🎪 瘋戲樂工作室 | 風格鮮明,善於融合肢體、影像與音樂的跨界劇場創作。 | 《木蘭少女》、《台灣有個好萊塢》等 |
| 🎭 大開劇場(中部代表) | 中部重要音樂劇製作團隊,致力於推廣表演藝術與地方連結。 | 《好久茶的祕密》、《金花囍事》等 |
| 🎤 唱歌集音樂劇場(南部代表) | 南部專注於音樂劇的劇團,結合在地文化與音樂教育,深耕高雄與台南。 | 《今晚,我想來點》、《愛(AI)妻》、《大家都想做音樂劇!》等 |
| 🎠 AM安徒生與莫札特的創意(AM創意) | 強調教育性與藝術性兼具,作品色彩繽紛、音樂豐富,適合家庭觀賞。 | 《小太陽》、《我的媽媽是Eny》、《恐龍復活了!》等 |
將台灣音樂劇走向國際
在許多劇場創作者長年耕耘與不懈努力下,台灣音樂劇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與文化語言。
劇本從在地故事出發,融合台灣民俗、歷史、情感與當代表演手法,透過音樂與演出,逐漸被國際舞台看見。
接下來就帶大家看看——有哪些值得被世界看見的台灣原創音樂劇作品吧!
1. 2009 臺南人劇團 《木蘭少女》
顛覆傳統的花木蘭故事,《木蘭少女》設定女主角「木蘭」不是為了孝順從軍,而是為了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、尋找自我認同。
劇中加入單親媽媽木蓮(姐姐)、同志弟弟花雄與同袍蔡曉齊等角色,探討性別認同、家庭關係、霸凌、青春徬徨等當代議題,使全劇充滿時代共鳴與教育意義。
本劇原為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創系十週年鉅作,2009年首演即造成轟動,獲得劇評界高度肯定。
2011年,由臺南人劇團與瘋戲樂工作室聯手重製,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六場,掀起「木蘭現象」,成功打進主流劇場。
2016年,受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(Resorts World Sentosa)邀演,成為台灣第一齣以定目劇形式輸出海外的原創音樂劇,演出長達 36 場,吸引超過 3 萬人進場觀賞,締造開館以來最高票房紀錄之一。
2. 2019年 躍演劇團《釧兒》
以台灣傳統歌仔戲文化為底蘊,講述一個落魄戲班裡,一對戀人在動盪與時代交錯下的相知相守。
是台灣第一齣將歌仔戲元素融入現代音樂劇形式的作品,揉合現場樂隊、傳統戲曲、現代音樂與精緻敘事,大獲好評。
重要意義:台灣少見以傳統表演藝術轉譯為音樂劇的創舉
3. 2023年 躍演劇團《勸世三姐妹》
宋家三姊妹多年未返雲林老家,卻因遺產繼承糾紛意外捲入家族與亡者之間的牽絆。
她們開始學習「牽亡歌陣」——一種與死者溝通的儀式。
在過程中,三人逐步解開童年陰影與家庭創傷,也終於彼此理解與和解。
劇中融合變裝皇后、胖妹二姐、與梅花三弄式的浪漫悲劇,並加入生死之間的對話與歌聲,是台灣罕見將傳統習俗與超現實情境融合的原創音樂劇。
亮點特色:
- 本土鄉土語言+靈骨塔文化+女性生命書寫
- 融合喜劇節奏與哀傷情感
- 描繪生者與死者之間的「心靈勸世」
國際里程碑:
🎉 將於 2025年登上紐約外百老匯(Off-Broadway)演出四天
→ 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邁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里程碑之一!
總結:台灣音樂劇,走出自己的路
從早期的歌仔戲、野台戲與地方歌舞秀開始,台灣的表演藝術一直充滿著「唱+演」的基因。但直到1980年代,隨著百老匯與日本音樂劇的引進,我們才真正開始建立「音樂劇」這門藝術的本土語言。
與歐美由作曲家主導的創作模式不同,台灣的音樂劇更多是以「劇團集體創作」為主,劇本、音樂、演員訓練與整體製作皆由團隊共同完成。這讓台灣音樂劇更有彈性與多元性,也讓每一齣作品都充滿強烈的風格與個性。
而在這些年來,隨著創作與製作力的提升,台灣音樂劇不再只是「看國外的」,而是逐步走向國際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故事。
無論是《木蘭少女》、《釧兒》、《勸世三姐妹》,或更多默默耕耘中的作品,都是台灣文化、語言與創意的具體呈現。
🎭 台灣音樂劇,正在用自己的腳步、自己的聲音,走出一條本土與國際並進的舞台之路。
延伸閱讀:美國百老匯 的起源、特色以及經典代表劇碼
延伸閱讀:英國音樂劇 的起源、特色以及經典代表劇碼
延伸閱讀:法國音樂劇 的起源、特色以及經典代表劇碼
延伸閱讀:韓國音樂劇 的起源、特色以及經典代表劇碼
延伸閱讀:精選12部 適合孩童的音樂劇



